?
本文原定為《長策》2014年4月總第十期《班子》欄目的文章,本期因故“休刊”?!堕L策》正在籌備恢復中,歡迎合作, 該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郵件機器人的保護,您必須啟用瀏覽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
為什么今天“官二代”更愿創業?
蘭小歡
?
我們先從一個真實故事講起:有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年輕人想回國創業,把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引入中國。他家里生意做得不錯,頗富有。內衣公司打聽了他的家庭背景,得知他父親不是高官,就呵呵著沒了下文。
我們當然不知道人家拒絕和他合作的真實原因。但這位同學闡釋這段經歷的方式,說明他知道在中國做生意,沒有政府背景是個劣勢。不僅他知道,外國公司也知道,地球人都知道。
早年中國剛開放,天真的外商不少,想想十幾億消費者買東西的波瀾壯闊,就搓手頓腳輾轉反側??蓭资晗聛?,真靠把自己產品賣給幾億人賺錢的公司也不多。真賺大錢的,還是那些和政府或央企聯手的公司。
?
裙帶資本主義
?
其實這算不上中國特色。政府占有的經濟資源越多,有政府關系的企業賺錢越容易。大政府興起的時代,官商聯手的“裙帶資本主義”是世界性現象。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搞了個“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挑出和政府密切聯系的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翁,算他們的財富占GDP的比重。所謂“和政府密切聯系”,是說他們的生意所在的行業被政府高度管制甚至直接控制,比如房地產,金融,國防,礦產,輸油管道等等。
按這個指數排名,香港是天下第一裙帶,緊隨其后的是俄羅斯、馬來西亞和烏克蘭。在23個國家中,中國只排到了19,還在第17的美國之后。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競爭對手多了,賺錢就辛苦。所以有些賺大錢的人會尋求政府支持,限制競爭對手,搞壟斷。上述這些政府高度管制的行業,大都是壟斷行業。美國《反壟斷法》的主要理由就是壟斷造成了經濟效率的損失,經濟學教科書也這么教。這些年反思該法案的研究很多,批評這些理論上的損失在邏輯上站不住腳,現實中也觀察不到。這么說的人多了,聽眾往往容易忘了《反壟斷法》的另一重要初衷:反壟斷,反的是官商勾結。
“裙帶資本主義指數”很片面。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億萬富翁雖然吸引眼球,但算不上是一國經濟的主體。那些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沒有政府背景,怎么發展?那些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沒有政府關系,有沒有機會創業?有想法的人有機會創業,才談得上競爭和效率。早年弄個IP電話都會因為侵占電話公司利益被抓,今天弄個余額寶也是限制重重,不僅限制了競爭的效率,更有失公平。
早些年在美國宣揚自由市場經濟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大都強調市場的效率,批評政府干預帶來的扭曲和效率損失。而近些年在對大政府的批評中,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平。大政府的高稅收、管制、以及各種裙帶關系,會不可避免的擠壓普通人的創業空間,造成起點上的不公平。
?
政府規模與創業機會
?
中國的北上廣有無數的外地年輕人在打拼,生活再艱難也咬著牙不愿回到家鄉。并不只是因為家鄉貧困,也因為家鄉的機會相對更不均等。家鄉的政府權力更大、資源更多,沒有政府關系寸步難行。若按2012年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由小到大對中國的省份進行排序,會發現政府規模大小和經濟發展水平負相關?!靶≌保\色)集中在東部,而“大政府”(深色)集中在西部。
地方政府手中的經濟資源越多,有政府關系的人越容易做生意。政府搞基建,他們拿合同,政府搞采購,他們給回扣。就算再不濟,政府官員出來吃喝,他們也能開個飯館。而最強的關系紐帶莫過于親情。這些年落馬的高官,子女或配偶做生意的比比皆是,見怪不怪了。
政府規模越大的地方,相對于普通人,父母有政府背景的人越傾向于自己創業。和普通創業者相比,他們的生意上也更賺錢。這是我和朋友賈瑞雪最近記錄的現象。
我們分析了中國三千多戶城市居民詳細的就業情況和家庭背景。數據來自2006年度的《中國社會綜合調查》,問卷設計和數據采集由香港和大陸的社會學家完成。樣本包含中國大陸的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未包括寧夏、青海和西藏。
下圖的每個點都代表2005年中國的一個省,越右邊的省,政府規模越大。而越往上,則代表相對于普通人,那些父母有政府背景的人從商的概率越大。不難看出,政府掌控經濟資源越多的省,這概率就越大。反過來講,在政府掌控經濟資源越多的省,相對于那些父母有政府關系的人,普通人從商的概率就越小。
個人創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創業環境寬松,競爭就激烈,市場經濟也就活躍。普通人要想在一代人的時間內脫貧致富,要么受高等教育成為技術人才,要么自己創業,很難有其它渠道。
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政府退出計劃經濟,掌控的資源不斷減少,鼓勵私營企業發展,激發了個體創業的熱潮。各種人,無論父母背景,都開始做生意。而剛剛過去的十年,隨著政府掌控的資源重新變大,這些創業者的成份也悄然起了變化。
下圖把1980年到2006年分成了三個時期。藍線描述了中國政府規模的變化,綠線描述了普通人創業的概率,而紅線是父母有政府背景的人創業的概率。在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共同發展之后,近年來“官家子弟”已經從早年不愿做生意也瞧不起個體戶和生意人,變成了商海排頭兵。而與他們相比,普通子弟的創業熱情似乎在退潮。
?
拿什么拯救資本主義
?
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在以南美和前蘇東系國家組成的發展中國家中,我們也記錄了類似的現象。那些政府掌控經濟資源越多的國家,相對于普通百姓,官家子弟創業的概率越大。雖然說“龍生龍,鳳生鳳”,父母是企業家的人自主創業的概率一般也大。但是在政府規模越大的國家,父母是企業家的人創業的概率反而越小,其中理由耐人尋味。
名滿天下的自由市場經濟旗手米爾頓.弗里德曼謝世之后,芝加哥大學里仍然熱衷向大眾宣揚自由市場的人,所剩無幾。意大利裔的Luigi Zingales是其中之一。十多年前他寫了本書,叫《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講美國大資本家如何游說政府,尋求優待,壓制中小企業,遏制競爭。
Luigi曾經看好很多金融創新,認為這能讓資金流入到有能力有想法而不僅僅是有關系的人手中,給他們一個創業的機會。十多年后,創新的金融市場山崩海嘯似的出了大事兒,他又寫了本書,叫《把資本主義給人民》, 這一輪的批判對象里又加入了更多的和政府打成一片的金融家,還有為之搖旗吶喊的知識分子。
中國大陸這邊不講資本主義,但政府說要把夢想還給人民,要讓政府權力退出來。政府權力太大、資源太多,競爭就總是要“拼爹”,不好。必須讓百姓子弟有機會拼點兒別的,不能斷了希望。
滿清末年廢除科舉,就斷了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希望。最近有研究者試圖從辛亥革命中梳理出年輕人的發展機會與革命的關系。他們翻出同盟會等諸多革命黨的名冊,研究了革命黨人的籍貫。發現受廢除科舉影響越大的地區,出產的革命黨越多。一般都是受過教育有上進心的青年,努力了卻爬不上去,要個說法。
給全國各地的普通人更多的創業機會,不要讓社會真的成為少數人掌控的機器。也許十年以后,領導就不用再“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了。